文
武品文史
01理想主义皇帝
朱元璋去世之前把朱允炆扶上了皇位,不仅如此,他还煞费苦心的帮朱允炆扫清了一切的障碍,把可能出现的隐患都给扫除掉了,只要朱允炆不乱搞,那么他就可以稳稳地坐在龙椅之上。
然而朱元璋千算万算,却忽略了朱允炆的性格问题。
朱允炆温和有礼的书生气,做起事来优柔寡断,也不利索,而且还很理想主义,非常不适合皇帝这个职业。
但如果手下有一帮明白人还好,可朱允炆手下的大臣们也都是一群书呆子,摇头晃脑的咬文嚼字还行,说到干正事,那是真的坑爹,比朱允炆还理想主义。
在理想主义君臣的配合之下,皇帝的宝座还没坐热乎,就开始向几位皇叔挥刀,开始了自以为是的削藩运动。
只是朱允炆没想到的是,他的举动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让本就心有不甘的朱棣抓住了机会,直接举起反旗开始“清君侧”。
年,朱棣率领大军攻破了南京城,此时的建文帝如梦方醒,但也于事无补,面对这位征战多年,且杀人如麻的皇叔,他终于感受到了恐惧。
然而软弱了小半辈子的朱允炆,却在朱棣杀入皇宫之前勇敢了一把,他一把火把宫殿连同自己都烧了。
然而这只是正史的记载,此后有许多迹象表明朱允炆并没有自杀,而是故意纵火制造混乱,随后寻找机会逃出了皇宫。
02朱允炆到底在哪?
所以“靖难之变”之后,建文帝失踪了,下落成谜,而这段历史,也直接从古装剧变成了悬疑剧,成为了明朝第一悬案。
那么皇宫大火之后,朱允炆是被烧死了吗?还是化妆成僧人出逃了?又或者流亡海上了?数百年来这三种说法一直被人口口相传,那么这三种说法到底哪一种是真的呢?
这还真不好说,实在是这位建文帝最后的生死和下落,已经成了一桩无头公案。连历史学家都忍不住要说一句:难搞。
为什么这么说呢?
随着多年的逝去,如今全国各地都有声称发现他踪迹的消息,而且每处都称自己有历史依据。
比如南京明长城下发现的密道,
贵州云龙洞的建文帝避难所说,
青海的瞿昙寺归隐说,
四川广安的建文帝投奔老师杜景贤说,
还有比较玄乎的江西三清山求道说。
然而湖南湘潭一位名叫何歌劲的教师也不甘落后,声称自己是朱允炆第十八代后裔,并且拿出了4份证据证明,随后就有学者前往考证,结果综合了许多的证据之后发现,目前来说,他的证据最有说服力和研究价值,也是见过的最完美的证据。
所以学者也是表示,愿意以他的证据为蓝本,帮他出一本关于朱允炆的书,这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之谜》。
图:何歌劲03他的证据是什么?
是否真的能够证明他是朱允炆后裔的身份呢?
他给出的证据有四份:
第一就是自家的族谱,根据家传《湘潭锦石七修族谱》的记载,他的祖先是湘潭锦石何氏,而祖先本来姓朱,是永乐二年为了躲避明朝时期的灾难而流落到了湘潭,并且改朱姓为何姓。
第二,离湘潭锦石不远的湘潭银唐,有一个何氏分支,这个何氏分支有一本《银唐四甲何氏族谱》,族谱中罕见的记载了一位女性的详细情况,而这个女性就是祖先朱允炆的妻子何氏,也就是说,自己的祖先和妻子都姓何。而且族谱中明确记载,“永乐二年,二女适朱”,意思是说,永乐二年,家中的二女儿嫁给了一位本来姓朱的人家。要知道,古代族谱记载女性的内容是非常罕见的,特别是女子地位最为低下的明朝。
第三,根据族谱的记载,祖先妻子何氏,是明朝大将军何福的亲戚。
宁远侯何福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是祖籍安徽,是明朝一位位高权重的大将军,曾经历经洪武、建文以及永乐三个朝代,而且这位大将军还在建文年间受命讨伐过燕王朱棣。
根据族谱以及《长沙府志》记载,何福于永乐二年落户湘潭,史称“何氏二祖”,其子孙也成为了银唐何氏一族的分支。
但府志和族谱的记载和《明史》的记载有许多不同,特别的何福去世的记载,因此这一点存在争议。
图:长沙府志第四,在《湘潭县志》中记载,除宁远侯何福之外,还有两位明朝将军同样选择在永乐二年落户于湘潭,只是二人的名气不大,并么有被收录在《明史》之中。
当四份证据整合到一起之后,我们就可以大胆的去想象一下。
在永乐二年,一个亡命天涯的皇帝,为了逃避追杀,在三位大将军的掩护下秘密逃亡到湘潭隐姓埋名,随后又迎娶了大将军何福亲戚的女儿。
04证据真伪
这些证据都经过科学仪器的检验,确认是货真价实的古代遗留下来的族谱,并非人为伪造,而府、县志就更不用说,那可是一代代保存下来的。
当然,本文所说证据内容只是大概,各个证据之内的详细记载无法全部呈现出来,但仅从简单的表述就可以看出:本来是四散各处的证据,单独去看没有任何联系,一旦把四份证据合到一起后,一幅清晰的建文帝逃亡脉络就呈现在眼前,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无懈可击。
这也是为何学者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