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造极,至道匠心

1

四面八方的风呼啸而来,衣襟猎猎作响,天宇辽阔,轻纱般飘逸的雾海从脚下轻盈流淌而过,沁凉涌上全身。沐浴在雪山的彻底洗礼中,极目苍穹天际,远眺众生万象,天地间只剩下了纯净。

10月中旬清晨的山峦半浴霞光,层次分明,山间荡起云雾,美得像从画里氤氲出来,空气纤尘不染,脚下的土地白茫茫一片毫无杂质,极致的纯净像雪莲花一样在心间绽放……

登上四姑娘山大峰的那一刻,一种“荡胸生层云”的壮阔和舒畅在张三全身蔓延开来,静默的喜悦感油然而生,微妙的美好像极了用心做出一泡好茶时的愉悦,说不清,道不明。山之魅力,在于登顶之时的俯仰苍茫,睥睨四野,上古洪荒尽收眼底。海拔米的冰山豪气在此时迸发!

彼时,一种顿悟涌上心头,缠绕在他心间的问题在刹那间豁然开朗,他明白了,自己千里迢迢前来拜谒雪山,正是因为雪山毫无尘染的纯净召唤了他,就好像当年只身去往武夷山,将自己后半生的岁月托付给山中随风摇曳的茶树,也正是源于那一份对自然的向往,只有那世外桃源般与世隔绝的山林深处,才能孕育出自己心目中极致醇净的好茶。

2

去年登顶雪山的经历生动得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今年秋初,张三又一次背上了行囊,前往四姑娘山三峰,开始一段新的雪山探索之旅。

就如同那年他义无反顾地奔赴山中,怀揣无上的敬意和爱意,用心栽培那些山中仙茗。坚持人工除草,远离化肥、农药,用汗水和耐心守候茶树生长,让时间和天地日月的精华滋养出茶叶丰富的内质,哪怕这样做产量只有普通茶树产量的三成,依旧初心不改,唯此才能培育出天然生态的佳茗。

同样,拥抱这样的山峰,张三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了,从体能的储备,到对藏区气候、环境的适应,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单调乏味的重复极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

开始出发了,从山脚下的营地到山上的营地,海拔从米上升到米,多米的落差徒步了17公里才到达。

高空扎营,严重的高原反应还是不出意外地出现了,风刀霜剑伴随着身体的强烈抗拒袭来。

堪比凌迟的折磨令他不由得想起了,无数次看着害虫啃食片片精心呵护的茶叶,干旱、霜冻好几次几乎将满园茶树摧毁,多少忧惧焦虑未等茶树倒下似乎就要先将自己打败。

所幸,茶树如人,在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依然会拼命往土壤中深深扎根,不放弃任何一丝生存的可能,劫后余生的茶树待到春天到来则吐露更加芬芳的香气。想到那片片可人的山中精灵,张三开心地沏了一泡随身携带的好茶,邀同行的旅友们一同分享,熟悉无比的山场气息在异乡的空气里散开飘荡,张三浑身舒畅许多,旅友们也在一盏茶里打开了话匣子,聊起天南海北的新鲜事,一种难以名状的温暖渐渐弥漫开来……

凌晨3时左右,在零下十二度的环境下,冒着雨夹雪开始冲顶。作为一种技术型山峰,高难度的攀爬却被挑战者们视为梦寐以求的乐趣。

冲顶到米左右海拔的一处,横亘着一段六七十米的险峻岩壁,漆黑中借助路绳、头灯等装备,连滚带爬,一鼓作气,踩着随时可能剥落的风化岩,用尽全力终于平安到达垭口。

凌晨6点多,天色渐亮,俯瞰攀爬上来的路,一阵后怕袭来,胆战心惊,脚下如万丈深渊,一旦掉下去就再也没茶喝了!再看看厚厚的防护手套,已经磨损得破碎不堪,衣服裤子也都破损了。后来张三笑着说,幸好爬的时候看不见下面的景象,不知者无畏就奋力爬了上来,要是白天爬恐怕腿都软了。

张三说,这段惊险刺激的旅途,倒也给了自己不少启发。岩茶大热,市面上很多商品茶的做法是将当年的新茶经过一两道的炭焙,两三个月后就上市开售,这样的“轻火茶”在自己眼里还只是半成品。正如清初周亮工的《闽茶曲》所描述“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好岩茶需要时间来窖藏转化。

做茶也要相当漫长的守候,像抚养孩子一样,从呱呱坠地长成有志青年,还要磨掉锋芒、褪去锐气,才能渐趋成熟,岩茶在文火慢焙雏形初现后,要慢慢褪去“火气”,回归到温和的境界,之后经历再次的复焙、煺火。

从采摘到上市,张三的茶生产周期超过一年,亲力亲为,每一片茶都必须过了自己对于“成品茶”、“精制茶”的严苛标准。他说,做茶有时候也要有“攀登者精神”,明知前方路途崎岖坎坷,也要逆向而行,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亲历过才能切身体会。焙火让茶的光彩升华到极致,而时间转化出它丰厚的内质,手工精制则赋予其与众不同的灵魂。

3

然天公不作美,由于预期的大雪迟到半天,凌晨6点半哑口风力实在太强,躲了半小时,一行人身体开始失温,望着触手可及的峰顶仅多米之遥,再不舍也只能抱憾下山。

对于张三而言,第二次的挑战没有那么完美,却也是缺憾之美,因为从攀登者的角度来说,安全的下撤才是完美的攀登,人生需要接受一些不完美。

回忆起这段旅程,或许张三会联想起四年前那场大火,烧毁了精心经营的家园和用心制作的茶,多年心血毁于一旦,那场变故犹如晴天霹雳般将原有的生活生生劈裂,自己身心俱疲,不知何去何从。朴实的村民和好友们纷纷发来慰问,全力帮忙重建家园,朋友们热忱的心温暖地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挥别失去的,脚踏实地从头再来,他明白了,心若在,梦就在。坦然接受一些不完美,作为下次出发的动力,一味沉湎在过去没有任何意义。

携茶而旅,自省于三清山,拜谒过青城山,悟道于武当山,朝圣过峨眉山,亲近过雪山……开汤品茗,登山悟道,几十年人生浮沉一幕幕漫过心底,想起当年孤身一人去往武夷山中,育茶、制茶,扎根并非易事。问道,问茶,问心,张三明白:“做茶如做人,做人如做茶,以德待人,以道制茶。曾用去数不清的日夜悉心呵护、慢火轻焙,终将成就眼前匀整油润带着宝色的净茗。”

4

登临一座雪山,在一次次的问道历程中找到初心,找到坚守的力量,以攀登者精神探寻一盏茶的至臻本味,致敬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造化之功,致敬匠心无限的先辈们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创造出厚重丰富的茶文化,致敬前仆后继的历代茶事科研专家用超常的耐心和智慧找到优良的茶树品种和宝贵的栽培经验。在一次次悟道中砥砺自己,不要在风云流变的市场上迷失方向,谨守一份初心,做好一杯茶,但求无愧我心。

让极致的美景唤醒沉睡的心,用真诚的心淬炼一杯极致纯净的茶。

今年,张三的岩茶即将完成最后一道焙火工艺,上市迎接茶友们的检阅,有款茶他为其取名“登峰造极”,希望通过茶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感悟到的人生信念分享给更多茶友。

饮茶养性,张三希望通过品茶,更多的茶友不仅仅能享受到一杯醇净的手工岩茶凌冽的山场气,更能从中有所收获,找到直面内心的力量,激逐人生的沧山碧海,不困囿于世俗的湖沼浅洼,迷失自我。

“登峰造极”,“至道匠心”!无论做茶,或是做人,张三明白,带着心中的一份信仰,自己的修行还在继续…

文字/陈福梅

图片/张三

排版/栗子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