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到中暑”“热到意识模糊”“热到爆炸”……7月中旬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局部最高气温达39℃。8月1日,记者从省防总获悉,据不完全统计,全省11个设区市均现旱情。其中,永修县和上栗县旱情尤为严重。目前,省防总和省农业厅已部署抗旱工作。
我省进入旱季多地农作物受灾严重
8月1日,记者从省防总获悉,从6月21日至7月30日,我省降雨偏少,较常年偏少3成。受持续高温影响,全省11个设区市均现旱情。其中宜春市、上饶市旱情稍轻,景德镇乐平市、九江市永修县、萍乡市上栗县旱情尤为严重。以乐平市为例,从7月9日到7月31日,只有7月28日那天下过一场雨,也仅有0.2毫米,和历年同期均值相比偏少了.7毫米。持续的高温干旱,给多地的农作物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不少地方的农作物还面临干枯绝收的困境。
在农作物“喊渴”的同时,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也不容乐观。据统计,目前我省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为亿立方米,相较于往年的亿立方米,少了12%左右。其中,吉安市部分水库的蓄水量已接近死水线。
“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下,我省旱情的蔓延速度会非常快。”省水利厅抗旱科科长李霖介绍说,根据往年的数据,我省共有“望天丘”多万亩。但是,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的农民大多依水利条件选择性种地。因此,农作物受灾的面积还在统计之中。
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组织救灾种子24.8万公斤
据了解,针对当前的旱情,省防总、省水利厅和省农业厅均已进行了抗旱部署。
李霖科长告诉记者,今年年初,省水利厅就对旱情有所预测,今年6月份已提前进行了相关部署。6月15日,赣中南部和赣南提前进入后汛期。6月22日,整个赣北和赣中北部进入后汛期。较往年6月21日赣南进入后汛期,6月底赣北进入后汛期,省水利厅对抗旱的部署已经提前一个星期。7月初,还向全省发出了防旱抗旱准备工作的通知。
同时,省防总也组织修订了抗旱预案,并且制定了省市县乡四级抗旱预案的实施细则。下一步,还将编制城市用水预案及重要水利工程抗旱应用预案。各地防汛抗旱部门为应对旱季,页已做出相应措施。抗旱服务队深入部分用水困难的偏远山村,为缺水农户进行人工打井抽水。气象部门的人工增雨作业队在有降水条件的地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以三清山风景区为例,7月30日上午11时42分,该风景区抓住有利时机,在景区内燃烧碘化银烟条成功实施了多轮次人工增雨作业,截至当日下午1时,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影响区普降中到大雨。当日下午3时,万年县的抗旱服务队在该县裴梅镇固定炮点,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作业的共同影响下,影响区内普降小雨,局部中雨,有效缓和了旱情,降低了森林火险,同时对增加库塘蓄水、土壤墒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来势汹汹的旱情,各级农业部门已动员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灾区指导恢复生产。同时,做好救灾物资储备供应。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组织救灾种子24.8万公斤,陆续运往抚州、景德镇、吉安、鹰潭等地,及时发放给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预计可补种水稻面积10万余亩。此外,省农业厅会同省财政厅联合向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行文上报灾情,积极申请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受旱面积明显缩小城市暂未出现用水困难
虽然,多地旱情严重,但省防总暂未接到城市用水困难的报告。
此外,和往年相比,我省今年的受旱面积明显缩小。“这些年来,我省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效益。”李霖科长告诉记者,年,我省大中型水库还未进行加固,在水库蓄不到水的情况下,当年农作物受灾面积高达多万亩。年,农作物受灾面积是多万亩。而在这两年,可以明显看到我省灌区基本无旱。
另据气象部门预测,我省8月份的降雨量和多年同期均值相比,将增加0至2成,另有两次台风外围影响,高温干旱或有所缓解。
防高温抗夏旱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针对当前旱情,省防办已于7月27日发出《要求做好防高温抗夏旱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要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蓄、引、提、调并举,尽可能增加工程蓄水,为抗旱提供水源保障。要抓住沿江滨湖地区水位较高的有利时机,做好引水工作。水利工程薄弱和抗旱水源不足的山丘区,重点采取引溪水、集泉水、建小水池、打机电井等措施,努力增加抗旱水源。新建的水利工程,要及时组织验收并投入运行,确保供水效益充分发挥。
要把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加强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细化完善供用水方案,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供水紧张城市要综合运用启用备用水源、应急调水、限制取水、强制节水、分片分时供水、紧急送水等措施,确保城市供水安全。要加强乡村人饮工程取水水源监控,适时分析水源供需状况,对保障程度较低的供水水源,要采取开辟应急水源等措施,保障供水安全。
《通知》还强调,当前我省虽处于后汛期,但局地短时突发强降雨及台风影响仍可能存在,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全面落实防汛度汛措施,着力防范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及城市内涝等不利影响。要加大投入,抓紧抢修水毁水利工程,尽快恢复防汛抗旱功能,确保防洪和供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