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有一座仙山,你想知道在哪里吗带你去看

中科医院专家 http://ask.bdfyy999.com/

说起莲山,人们脑子里闪现的大多是汉墓群。其实,莲山还曾是赣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香火十分鼎盛。到民国末,山上仍存有前庵和右庵共九个殿堂,前庵有观音菩萨,右庵有万法祖师等神像。山上有一口古井,大旱时仍清泉汩汩且甘甜可口。山上还有一块巨石,叫油盐石,一头流油,一头流盐。传说,石上流出的油盐只能供庙里人吃,不能卖。庙里的老和尚每天让小和尚去油盐石取食一天的油盐用度,从不多拿。但是有一天,老和尚出远门去了,小和尚就多取了些偷出去卖钱。谁知打这以后,油盐石就不再流油流盐了(这个故事与谢家滩芙蓉山唐代“油盐洞”传说如出一辙)。

而在更早以前,莲山是有名的道家名山。莲山群峰叠嶂,从空中俯瞰尤如莲瓣。山中林木森郁,其间云合即为雨候。山上曾有道士隐居。至今村民仍会指着山崖上的一个洞告诉你:“那是神仙洞,有白发老者常在洞中进进出出。”据旧志记载:“传说老子骑青牛过此。”老子是道家鼻祖,他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在天竺化身为佛,教化天竺、西域之民的故事在中国流传深远。而在老子去函谷关之前,庐山、三清山、鄱阳莲山等地都留下过他骑青牛的踪影。为什么是“青牛”不是“白马”?咱得从汉字中去找解锁密码。牛在古代是神一样的存在,而“青”字,在已知的甲骨文中尚无记载,但在金文中“青”字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是画成草的形状的“生”字,下部是画成“井”形状的“丹”字,到了东汉《说文解字》对其解释是“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熟读中国传说故事人都知道,神是上古造地,仙是道家人修出来的。修炼成仙的捷径有“隐居”、吃“丹药”等方法。依此看来,道家鼻祖老子的座驾是“青牛”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老子出函谷关化身为佛的传说,被不少学者批为“子虚乌有”。不过,老子《道德经》道常无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无名之朴、大方无隅、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等内容,却与佛家《金刚经》应无所住、无法相、无有定法、实无所行、实无所得、无实无虚、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等内容文相似、义相通,仿佛出自一人之口。我们也放胆揣测一下:这个故事或许正是一些矢志弘扬佛法的僧人,用道家的“符水”灌溉印度禅种,使其开出中国人更愿意接受的“中国禅花”,以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莲山似莲,有缭绕的云雾、有神秘的洞府、有清澈的甘泉、有聚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森森古木,还有老子和青牛的踪迹,与传说中的道家仙山有什么区别?

除去神奇的传说,莲山还是个军事要塞。据《康熙鄱阳县志》记载,莲山是“元末项普略屯兵之处。”项普略,又名项普寿、项甲、项奴儿等名,是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据《鄱阳军事志》记载:“元顺帝至正十二年()三月,红巾军首领徐寿辉在湖北蕲州建立天完国,年号治平。徐寿辉、彭翼遣将蕲、项普寿攻陷饶州,俘饶州总管魏中立,并以吴宏据守饶州,分立乡寨自守……”项普寿就是这个时候屯兵莲山自守的,之后他进军徽州、占领杭州衢州、北上广德、进攻常州,后在围攻南京时失利退至休宁,年年底在休宁被元军俘杀。

人生苦短,譬如风中朝露。有空时,不妨来莲山走走,做几日散仙,观自在、听铮鸣。来源:鄱阳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