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是指哪里惟楚有材真实含义是什么

治疗白癜风的最佳方法 http://pf.39.net/bdfyy/dbfzl/150513/4622783.html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周朝分封诸侯,把楚国分到长江流域一带,即中南地区,其王姓芈、熊。

楚国国名的来历很有意思,据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记载,楚王室先祖芈熊的妻子剖腹产后死去,用荆条包裹其腹部下葬。因当时牡荆名字为“楚”,为纪念这位先人,后人便以“楚”命名自己国家。

楚国疆域辽阔

在公元前年楚国被秦灭之前,是战国中疆域最为广阔的国家,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及重庆、贵州、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各一部。从这个层面上看,楚国的地盘可就大了,东南西北无所不包。

但又不能把这些地方都叫做“楚地”,天南地北的文化风俗相差甚大,强行捏在一起,人家也不愿意认。因此习惯上将楚国的“传统核心区”,即湖北湖南称“楚”。

如果再进一步,江汉地区无疑是楚国的最核心区,有名号“荆楚”为证。在秦将白起攻破郢都(荆州境内),楚国被迫迁都寿春(安徽淮南)之前,这里长期是楚国的统治中心。

与荆楚相对应,湖南被称为“湘楚”,但要硬论个亲疏远近,根据前文,湖北似乎与楚国关系更密切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惟楚有材”的牌匾,会被挂到岳麓书院的大门口?不仅如此,这四字箴言成了湖南民众津津乐道的“专属用词”,每提及此必情绪高涨,激得各地才子顿生一较雄长之心。

岳麓书院

事实上这是对惟楚有材的曲解,先从岳麓书院说起吧。

提起岳麓书院那是赫赫有名,同应天府书院(商丘)、白鹿洞书院(庐山)并称为……等一下,第四个有争议,嵩山书院和石鼓书院(衡阳)有些难以取舍,但由于石鼓书院已毁于侵华日军之手,只能由嵩山书院荣登四大书院之一了。

岳麓书院是湖南读书人心中的圣地,始建于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北宋,连门头上的院名都是宋真宗御笔亲赐。书院门前有幅对联,上为“惟楚有材”,下为“于斯为盛”。请注意是“惟”而非“唯”,二者大有区别。

惟楚有材典故出自《左传》,原为“楚虽有才,晋实用之”,合起来就是楚材晋用之意。晋就是三家分晋的晋。春秋末年,韩魏赵合谋把晋国瓜分了,战国七雄中有三家都源自晋国,可见晋国当初有多牛。确实,在晋国风光的时候,不仅地位比楚国还高一头,那是连秦国也要去巴结的存在。

那么在这种格局下,楚国虽然有很多人才,但都跑到了晋国为其效力,这也能理解,谁不想奔个好前程呢?

既然如此,惟楚有材的含义已真相大白。意即楚国有人才啊!“惟”只是个语气助词,无具体含义,这和唯一之“唯”,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至于下联“于斯为盛”,是夸赞岳麓书院人才繁盛聚集之意。连起来读一遍:楚国有人才啊,岳麓书院更是人才济济。

于斯为盛也有出处,来自《论语》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唐虞即尧舜,这是孔夫子盛赞周武王的言辞,将他同尧舜相比。

楚文化

这上下联本无相干,又如何被凑成一副对子?这本是清嘉庆年间名士袁名曜与张中阶智慧的结晶,由二人合力完成。

“惟楚有材”之意被曲解,源于晚清时期,重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均是湖南人,晚清四大名臣湖南独占其三,湘地文风之盛一时无两。故此有人附会其意,是否含有攀附之意,就不得而知了。

四大名臣版本不一,或有胡林翼、彭玉麟

对联成于嘉庆年,那时湖南还未如数十年后那般文风鼎盛的状况,想来袁名曜、张中阶两位还不至如此浮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