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音乐中国味而想到苏轼的题西林壁

为什么身为中国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就是在所谓的中国味的氛围中成长起来,但是却很难有人能够真正准确的定义,到底什么是中国味,正如题中所述的音乐,我们也许听过很多的所谓的中国味的音乐,但是又有谁能够真正的准确的定义出到底什么是中国味呢?

当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后,接触了不同的风格的异域音调之后,我们对音乐的中国味才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感受,才能够在万千音乐中准确的认出究竟哪些是中国风的音乐,这一过程其实正是认识事物的典型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对比来区分类别。没有对比就没有定义,如同音乐的曲调,在没有听过其他曲风之前,我们也没办法定义出国风、爵士、蓝调等等如今多样的音乐类型。

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中国味的定义是相对而言的。今天我们认为与其他的国家或者民族的音乐不同点是中国的音乐是由宫商角徵羽五音构成,可能相对于其他民族的七阶音乐来说的话,少了两种音乐基调,但是听起来似乎也更委婉动听,当然今天我们这样去定义所谓的中国味是因为我们和其他民族的音乐做了对比之后,找到了一些基于乐理上的区别,所以才能够粗略的定义出中国风的音乐了。

由此过程,我想到了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的途中写下的,当时他实际上是贬官途中经过庐山,苏轼是一个非常乐观豁达的人,面对庐山的壮丽风景,他并没有沉迷于个人的仕途不顺而闷闷不乐,相反他沉醉于庐山风景,在游览庐山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庐山,然后发现庐山移步换景,千姿百态!而后根据他观赏庐山的这种体会他写出了一句非常有哲理性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话其实对于认识世界而言,是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当我们局限于一个小的区域和空间时,身处狭小范围内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准确的定义出所处环境的真实状态的,正如我们虽然每天可能听到的都是中国风的音乐,但是在没有听过其他类型音乐之前,你让我去定义什么是中国风,我们也给不出来答案,只有当听过其他民族的音乐之后我们才能够有对比而准确地描述什么是中国风。就像苏轼在游览庐山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在游览庐山的过程中,因为观察的角度一直在变化,所以看到庐山也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超脱出当时的观察角度,从一个更高远的角度去描述庐山的话,如航拍甚至卫星等上帝视角,也许我们真的可以将庐山的美准确的定义出来,庐山的美在于含蓄,在于包容,在于气象万千,在于朦胧妩媚!

可是长居庐山的人可能却感受不到庐山的美,庐山美的发现其实在于李白,在于苏轼,在于徐霞客,在那些游遍天下名山的人,他们在看过天下名山之后仍然认为庐山是美的,并且留下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一道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的美在他的诗里就跃然纸上,还有回过头来看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某种意义上来讲,全片并没有一自去写庐山的美,他并没有描述出庐山到底哪里美,只是说庐山移步换景,姿态万千,所以我们领会到庐山的美在它的变化,在他的气象万千。

正是有了这些跳出庐山看庐山的人,我们才知道了庐山之于黄山、之于泰山甚至于身边小山的不同来,这就是“超然物外”跳出庐山看庐山了。风景如此,音乐如此,人生也不过如此而已,跳出一时的荣辱得失,跳出一地的兴衰消亡,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人生,认识世界,做更好的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