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长庚是南宋时期人,生于年,南宗金丹派创始人,也是南五祖之一。祖籍福建闽清,祖父被朝廷派去琼州任教官,父亲葛振业是个秀才,娶了当地的一个女子为妻。宋光宗绍熙五年三月十五夜,葛振业梦见一个道人给了他一个白玉蟾蜍,醒了之后妻子生下一子,取名长庚,字如晦,乳名玉蟾。
不久祖父与父亲相继去世,母亲带着玉蟾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无奈只好改嫁一白姓人家,葛长庚就跟随这家姓了白,从此就叫白玉蟾,白玉蟾自幼聪明,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远近闻名。
“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他的诗和书画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著作甚丰。少年时拜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八月秋,跟随陈楠去了罗浮山,并得以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陈楠仙逝后,隐居莲花山,称为琼绾紫清真人,人们看到的白玉蟾:“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癫。
据记载,有个叫孤云的和尚劝白玉蟾入佛教,以求光大佛门。白玉蟾说道:“吾中国人也。生于中国,则行中国之道理。若以夏变夷,背天叛道,吾不忍也。禅宗一法,吾尝得之矣。是修静定之功,为积阴之魄,以死为乐。”
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是也。吾中国之道,是炼纯阳之真精,形神俱妙,超天地以独存,以生为乐也。故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夷夏之道,有所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白玉蟾后来到底去了哪里,已经是一个谜了,没人知道。据《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记载,在绍定己丑年的冬天,白玉蟾不慎掉到了旴江,只有三十六岁。白玉蟾有句诗写道:“待我年当三十六,青云白鹤是归期。”如此看来,白玉蟾早就知道,自己在三十六岁时将去,那么好端端的一个人怎就会掉到了江里?他的弟子们认为:白玉蟾不是死了,而是借着江水解化了,就是说成仙了。因为白玉蟾的师父陈泥丸,就是水解于临漳,这是道教成仙的一种方式。
到此并没有完,《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还有记载道:“逾年,人皆见于陇蜀,又未当有死,竟莫知所终。”大概意思就是说:白玉蟾掉到旴江之后的第二年,在甘肃有人见过白玉蟾,还有人在四川也见过他,这就说明白玉蟾没有死,按照道界的说法就是成仙了。有人认为:白玉蟾有抑郁症,因为幼年跟随母亲改嫁,继父对他并不好,所以年仅十一岁便离家学道,幼小的内心留下了阴影,故此人们见到的白玉蟾是:“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癫之状态。如果不按道界的说法去解释,就是白玉蟾是寻了短见,之后被救。
不论怎样,白玉蟾的诗词书画,在古今是非常有影响的,他传世多首诗词,并有诗入选《千家诗》。《琼管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庐山集》等流行于世。可以说,白玉蟾是一位很有才华和个性的道士、书法家、画家。他的学问宏富,道行高深,可以说非同凡响。
再看他的诗《可惜》
人间何似神霄府,我今面目蒙尘土。
年来无梦到神霄,一度伤怀泪如雨。
风前无奈倚栏干,雪里不堪闻杜宇。
此情欲诉有谁知,只有春风知我苦。
竹篱断兮茆檐颓,桃花落兮猿声哀。
白云漠漠去无尽,青鸟杳杳何曾来。
不愁我死故自惜,有此枯骨知谁埋。
芳草连汀雨如织,春烟惨愁昼不开。
可惜可惜复可惜,幽怀欲吐不可得。
神霄有路平如掌,青云可梯星可摘。
可惜袖中一卷书,可惜手中一枝笔。
南方有人无消息,对花对酒长相忆。
从诗中不难看出,他满腔的悲苦,对于这样独一无二、极为特别的仙诗泰斗,可以说无人可比。有人评价白玉蟾:“是道教人物中最杰出的诗人,是历代诗人中最著名的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