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下竟暗藏神奇古书院,听说还是在昄大,这是真的吗?
这是怎么回事呢?据说在三清北下昄大村延溪南边山垄口缓坡上竟然暗藏着一座神奇古书院!什么情况,让我们实地一探究竟!
新年伊始,乡党委书记蒋鹏程带领班子成员沿着石垒古道踏上探秘之旅。
沿着石垒古道缓缓前行百余米,一路流水潺潺,甚是心旷神怡。咦,这里有座小小古桥,继续向前,还有一座相似的古桥,相相呼应,象征好事成双,好事连连。
一座桥,演绎着一段历史,承载着历史和风雨!
细细观察书院上山之道,颇有特色,沿小山沟分左右两条,一上一下,足见书院当年人丁兴旺及设计之精巧。继续前行约六十米后,两条小道汇合于一蓄水池,山泉汩汩,四周砌有挡墙,为书塾饮用水源地。
途中遍植九节兰、月月竹,象征“清正高雅、节节高、月月发”之意。
书院共有7个平台,每个平台呈现不同的风采,书院建在山腰7个平台上,并设有天井,左右分设两条小道,汇合于山顶,有小道连接大桑园。禁不住感概前人的巧夺天工之才,书院选址的书香灵气之妙!
可为什么又叫神奇书院呢?原来这座古老的神奇书院竟流传“八名学生,九个状元”的故事?
究竟是怎么回事。八名学生,怎么会考出九名状元呢?带着这份疑惑多次访人问书!
据旧县志记载,十三都人李春元,性孝友,得父母欢,兄弟居住五十余年,共衣食,均劳逸,始终和睦无间;李三阳,博学能文,建塾延师,多所成就。
据书塾山顶之李胜华、李春元、李三阳三兄弟合墓(惜“文革”时被破坏)墓碑(长3.3米、宽0.8米)记载,在清乾隆五十二年(年)冬月(农历十一月)吉旦(初一)至嘉庆八年(年)十二月之间,李氏家族人口多达人,其中李胜华更是五世同堂,全家人口98人;
墓碑(长3.3米、宽0.8米)
具名可典的太学(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生有8名,癝贡(以癝生的资格而被选拔为贡生,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1名,府庠生(府秀才)2名,邑庠生(县秀才)3名。
当时八名学生,九个状元中多的一名竟然是烧饭的伙夫考上了。真是书香之地啊,连耳濡目染的伙夫都能考上状元,不禁感叹神奇,而这座充满灵气的书院就在充满神话色彩的三清山下,它就是篑成书院。
篑成书院,一个你值得来寻探的古老神奇书院!
据悉,昄大历史厚重,文化包容,目前昄大境内还有天龙书院和南山书院等三所书院。天龙书院(始建于年,年5月升级改造完工,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坐落于港首村天龙山脚下与天龙山道院遥相呼应。书院建筑采用古木材质,仿古设计,造型高雅淳朴、别具一格。南山书院(王渭讲学之所,院址十四都新村,始创时间为宋嘉定年间(——年);靖翁书院,宋儒李思正讲学之所,院址十三都昄大,始创时间为宋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