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的父亲还没来得及即为就病死了,所以是朱元璋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上台后,对王叔们不把他放在眼里十分记恨。特别是力量最强大的燕王朱棣,入朝见他竟然立而不拜,这令朱允炆十分恼火,于是他便着手作削藩准备。
他先是将周王贬为平民,然后接连治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等人的罪。接着在自己黄子澄等人的谋划下,派人到北京去,控制燕地的兵权,并且监督燕王的行动。年7月,朱允炆走出了最为冒险的一步,他命北平左布政使张等发兵逮捕燕王,但早已做好准备的燕王把张等全部擒杀,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废除“建文”年号,正式开始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历时4年,年6月,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朱允炆下令放火烧宫,当燕王来到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朱允炆不知去向,所使用的宝玺也随他一起消失。朱允炆哪里去了呢?正史记载建文帝朱允炆在宫中自焚而死。当燕王到来时,朱允炆自知大势无可挽回,于是便纵火自杀。《太宗实录》说,燕王朱棣兵攻至南京城下,文武百官诸王无计可施只能前来见皇帝,朱允炆想出去迎接朱棣,想不到左右的人已全部散尽,仅有内侍太监数人。
朱允炆叹道:“我何面目见耶!”于是就关了门自焚而死。
燕王朱棣当上皇帝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也谈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阉宫自焚。”但建文帝是否真的死于自焚,很多人表示怀疑。因为事后朱棣命令太监在火烧后的余烬中反复搜检,只发现了马皇后和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却不见建文帝的遗骸。史籍《太宗实录》说朱棣是找到了建文帝的遗骸,并命令以皇帝规格举行葬礼,但明清两代从未有人提到在南京附近有建文帝的陵园。
史籍《春明梦余录》谈到明末有人请崇祯帝将建文帝列入祀典,崇祯叹道:“建文无陵,从何处祭?”20世纪30年代,明清史专家孟森就认为虽然《明实录》记载建文帝在宫中起大火时烧死,但明代就无人相信。清朝修撰的《明史》说“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这是因为康熙时朱三太子案搅得人心惶惶,因而“故有此曲笔耳”。没有被火烧死,那建文帝哪里去了?孟森认为在宫中火起之前,建文帝逃出去了。年,辅佐朱棣夺得天下的姚广孝,由于年事已高不能入朝,朱棣便到庆寿寺去看望他,问姚广孝有什么事要他办。姚广孝唯独说起僧人溥洽被关了很长时间,希望皇帝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有人说他知道建文帝的去向,朱棣以其他事情为借口将他关了起来。
如果朱棣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何必还要将溥洽关起来而追寻建文帝的踪迹?《明史》中还说朱棣怀疑建文帝出走,所以派了大臣胡濙到天下各地去寻找,还派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如果朱棣有建文帝的下落,何必还要遍访10余年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逃出南京,到了贵州的一个寺庙当了和尚。
《明史·程济传》记载:“金川门启,济亡去。或曰帝也为僧出亡,济从之,莫之所终。”南京城攻破而程济失踪了,所以人们怀疑他与建文帝一起做和尚了。明代吕毖撰的《明朝小史》对建文帝的去向说得活灵活现,说太祖病重时,给了建文帝一个密封的小匣子,让他只有到了危难时才可开启。到靖难兵入城时,建文帝想起了小匣子,把它打开,原来是和尚的一份度牒。于是他削发披缁,从地道中逃出了。有人认为建文帝城破前与大臣杨应能、叶希贤一起削发为僧,法名“应文”。
朱棣曾向天下寺院颁布了《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重新造册登记,对僧人进行过总调查,目的是为了寻找出建文帝。从年起,朱棣还派胡濙以寻仙人张邋遢为名四处出巡,一找就近20年。有人指出,朱棣死后,建文帝才回到北京,迎入西内,死后葬在西山。更有人声称在西山找到了建文帝的墓地。许多人认为建文帝以僧人的身份浪迹天涯,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四川、贵州、云南以及缅甸等地。还有人指出建文帝曾到重庆3次,住在大竹山善庆寺里。有人主张,建文帝出逃在近不在远,不是在云、贵、川、粤,而是在吴县的穹隆山皇驾庵,年殁亡,葬于皇驾庵后的山坡上。
有人认为徐霞客在贵州广顺东南的白云山间,看到建文帝手植的巨杉二株,树西半里的古寺,是建文帝所立。也有人认为建文帝是以滇为家,为躲避朝廷追缉,他行踪不定。年,首辅张居正曾说:“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剃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至正统间,忽云游至云南,邮壁上题诗一首。”
《明史》也说:“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明清以来流传的许多地方的文献,都可说明建文帝曾在滇中、滇西留下了足迹。建文帝出逃做和尚的说法为许多人接受,但也有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为僧之说不足为信,因为当时京师内宫并无秘密地道或御沟通往城外,所谓剃发为僧、云游四方,都是民间传说而已。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传言建文帝曾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去了南洋,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
当时中国去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次下西洋,一方面为了宣扬国威,另一方面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据《明史》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后来有人对此进行了考证,然而没有找到更多的证据,这一说法也只能是猜测而已。后来,江西有位专家表示他破解了建文帝失踪之谜,并通过探究考证得出,建文帝就隐身于江西上饶三清山,并且在那里建有自己的陵墓。他认为建文帝藏身三清山后,大规模进行三清宫等道教场所的建设,宫内一处名为“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就是他本人墓冢。他认为此墓葬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根据读音“竹”通“主”,实际上是暗喻让人们来瞻仰曾经治理过大明的主人之意。
另外,在三清宫前牌坊上有一副石刻对联,传说,是建文帝隐身三清山时所题,联为: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三元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
建文帝究竟哪里去了?如果说建文帝是自焚死了,的确是无法解释史书中的种种矛盾。如果说建文帝是出逃为僧了,但大多是笔记小说所记和民间传说,确凿有力的证据还十分缺乏。看来这个谜案是很难解决的。#真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