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食物很常见,却被婺源人开发到极致,由里到外都可以做成美味
原产于亚洲南部、如今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栽培的南瓜,因产地不同所以叫法也各不相同。有叫麦瓜、番瓜、金冬瓜的,也被称为金瓜、倭瓜、地瓜的。又由于南瓜成熟后,还可以充作牲畜的词料、人类的杂粮,所以有很多地方又将南瓜称为“饭瓜”。
婺源何年开始栽种南瓜,这已经无法考证了。由于南瓜这种植物对土地养分、土质情况等要求不高,所以无论是石头堆还是红土地,都可以让勤劳的人们随意栽培,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来。又由于南瓜一根蔓可长到十余丈长,因此婺源更喜欢用木头搭起一种叫“南瓜浪”的架子,来让南瓜藤沿着木架滋生蔓长。每逢夏秋两季,无论是含光缀露的早晨,还是绮霞满天的傍晚,和着清新凉爽的晨风,吮吸着略带芳甜的空气,徜徉于高低不一、繁复茂盛的南瓜浪之间,那意境那氛围,似乎也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和神怡。
婺源人非常钟爱南瓜,士、农、工、商,几乎无人不爱南瓜之实,不甘南瓜之饴。因此随处见缝插针栽种在田头屋角、石磅路边上的南瓜丛,也都是人们喜欢充作茶余饭后聊天、“说鳖”的话题。婺源人种菜,总喜欢在菜园的外沿,习惯性地种上几丛南瓜,搭上一排南瓜浪。这样一来,既可以让自己菜地与别人家菜地之间,形成一道“天然”的篱笆,又可以不影响整个菜地中其他蔬菜的生长。俗话说“草里冬瓜浪上南”,长在南瓜浪上的南瓜,因为更受阳光雨露和清风的亲昵,因此长出的果实会更饱满、更庞大,更鲜艳无比。也正因为这个事关南瓜成长的根本原因,所以有南瓜浪辅助生长的南瓜,总比那些钻在“草蓬笼”(杂草丛)里的南瓜产量更高。
“宅前屋后扎篱笆,稼穑难成种麦瓜。叶大藤粗生意阔,吟风赏月对金花”(新安竹枝词种南瓜)。在过去一年当中的很多时间里,南瓜是婺源人的主食。一则因为“瓜菜半年粮”,南瓜可以代替谷类充饥;二则也许是在漫长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崇尚诗书的婺源人,发现了南瓜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胃二经,能润肺益气,化痰排脓,驱虫解毒,治咳止喘,疗肺痈与便秘,利尿”等特殊功效。
在整个南瓜类蔬菜里,不单只有南瓜的果实可以食用,南瓜筒、南瓜花、南瓜皮、南瓜花蕊甚至南瓜子等,也都是婺源人特别喜欢食用的菜肴或者零食。婺源人食南瓜,除了众所周知的粉蒸、水煮、素炒南瓜果实等三种烹饪方式外,还有鲜有人知的素炒南瓜筒、油煎南瓜花饼和晒制南瓜棵等令人耳目一新、食之不厌的特色方法。
素炒南瓜筒就是先将长在南瓜主藤上的连着叶子的那部分茎管采摘下来,掐去叶子,撕去长在南瓜筒表层的那些筋筋脉脉,折成二寸左右长的段后放到清水中洗净、沥干。然后烧热油锅,在放入生姜、大蒜、精盐、料酒后,倒入已经沥干水的南瓜筒,在热锅中快速翻炒,一锅中蔬菜变色,立即加入少许味精,再翻炒几下,然后出锅装盘以供食用。刚刚出锅的素炒南瓜花筒,一身青翠,满桌飘香,晶莹剔透,酥嫩可口。看到眼里是满脸春色,吃到嘴里更满口生津,无论佐酒还是下饭,都是一道弥足珍贵的乡间美味。
吃罢南瓜筒,时间也就差不多到了夏至,按照我们古人的推算,夏至之后南半球的白天时间总会比晚上的时间要长。而这个时候,也是南瓜花盛开的最佳季节。呈五角星形的南瓜花,总是喜欢在墨绿蓬勃的南瓜藤叶中,挤出它娇弱的身躯,绽放出它的靓丽与金黄。这些迎风缀露招蜂引蝶的朵朵金花,在扮靓清一色葱茏翠绿田园风景的同时,也还不忘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翁渔父们,奉上香酥开胃的佳肴。比如“油煎南瓜花饼”,就是目前婺源市面上难得一尝的地方珍馐。
油煎南瓜花饼,倚重的是技巧与配料,而讲究的则是火候与手法。将新鲜的雄性南瓜花摘来(雄性和雌性南瓜花的区别是:雌性南瓜花底部有瓜果,而雄性没有),掐掉中心的花蕊和剥掉底下的花萼部分,在清水中洗净后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儿备用;另外取紫苏叶、香葱少许,洗净后一并切细备用;然后取青花大瓷碗或拌料用的搪瓷盆一只,在碗内放人米粉两汤匙(米粉,就是婺源人平时蒸菜用的那种),并往碗中注入清水,轻轻搅动,以便将米粉调开、调匀。
接下来便将已经切好的花片、紫苏、香葱一并放入米粉汤中,不停搅拌直至均匀;武火烧热铁锅,注入适量柽籽油,只等油锅烧热,立即倒入已经拌好的米粉花片,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米粉花片由锅底向锅壁外地一一溜平、溜薄;在溜平、溜薄的同时,要严格注意控制火候,火太大容易烧焦,火太小各种成分又难以相互渗透。等锅中花饼一直溜煎得既平整又匀称、颜色呈“一边金,一边银”的时候,再用锅铲将花饼切割成大小略等的小块儿,然后起锅装盘食用。
据传南瓜花是一种亦蔬亦药的绝佳花丼。作为药品《本草纲目》中有南瓜花的身影;作为食物,久居山里的婺源人,祖祖辈辈以来南瓜花一直是婺源农家菜谱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婺源人素来注重以饮食养生,多食一些对人体有益的蔬菜水果,轻易不要靠药物扶助,一贯以来都是崇尚朴素、实用。“是药三分毒”是婺源长辈告诫子女和其他晚辈的常话。通过平常饮食和日间劳作祛病强身、延龄增寿,也正是敦厚善良的婺源人得以将生命延续到“耄耋”甚至“期颐”之年的成功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