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安心妈妈
从年开始,一系列语文改革政策纷纷放出。其中最夺人眼球的一句话就是“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
阅读的重要性被提上了空前的高度。
身边学龄阶段的父母们提到阅读,常常无奈叹息:我们都知道阅读重要啊。孩子小时候,也多半是爱读书的,因为那是有趣的又没有考试压力的书。可是,上了小学之后,光是应付课内作业,就已经让孩子筋疲力尽,还谈什么阅读呢?
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心里的书却越来越少。
哪里有时间读书?要读什么书?怎么知道读的对不对,有没有效果?
这是压在父母们心头的“三座大山”。
有人说,在应试的大背景下,阅读当然应该更有目的性。
为了研究如何让孩子更有效地阅读,我查阅、对比了各类经典的阅读术,终于在《高效能阅读》里找到答案。
沿袭了日本作家一贯的专注和细致,《高效能阅读》的作者原尻淳一,从如何入门、如何养成阅读习惯、如何深入阅读和速读、如何加深理解,到最终如何运用,梳理了一条完整的读书链。
这本书并不是原尻淳一的一家之言,而是他通读了百余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籍后,采集各家精华,通过实践后,甄选、整合而成的89条读书技巧。
一眼看去,这是写给成人的阅读技巧书,实际上,书里的各类技巧,都非常适合应用于孩子身上。
读透《高效能阅读》,能帮我们解决阅读的“三座大山”。
要解决“哪里有时间读书”的问题,首先要能提升课内阅读效率。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给孩子一本他们喜欢的书,他们不仅可以迅速地读完,还能头头是道地讲出来,说明他们不但看了,而且真正地理解了,甚至可以应用了。
相比而言,孩子们阅读课内文章,速度慢、难以理解,原因也就在于缺乏兴趣。
我们来回顾孩子在校的阅读过程:
孩子翻开课本,看到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老师会对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简要的介绍,常用的句式是“这是某某人,在某某朝代写的一篇某某体裁的文章。文章主要描写了某某场景下发生的某某故事。表达了作者某种感受。现在我们来看第一段的第一句。”
接下来逐字逐句读完,分析,划重点,朗读,布置作业:背诵段落和生词生字听写。
典型流水线式的阅读,给孩子的阅读习惯是低效的:从头读到尾,一字不落,缺乏感受,空洞乏味。
在缺乏感知的情况下记忆,费时费力,不但占据了孩子们的大量时间,还磨灭了孩子们对于阅读的兴趣。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对课内阅读的兴趣呢?
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告诉我们:要想高效、深入地理解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必须将作者和内容立体化。
作者的立体化包括,搜索古代作家的生平与轶事、查找当代作家的采访,灵活地采用各种媒介,比如音频、视频,让孩子对作者产生直观的印象。
原尻淳一指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在读者见面会、签售会上与作者面对面交流,或通过社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