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南京市建邺区率先试点微网格网

记者近日在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街道采访,洲岛家园社区居民朱能翠亮出新身份——“微网格员”。她的“责任田”是芳华苑小区8—10栋,这里仅有户,被称为“微网格”。

网格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标配”。全省域划分12万个城乡网格,一般以—户为基本单元。今年以来,建邺区率先试点的“微网格”治理,网格覆盖面积仅相当于一般城市社区的一半,这在各地并不多见。网格为何“瘦身”?“微网格”带来哪些变化?

网格怎么划?

户数缩减约一半

“9栋是小户型,住户多数是租房的年轻人,8栋、10栋三代同堂的比较多。”58岁的朱能翠是土生土长的江心洲人,对自己“责任田”的情况了然于胸。

熟稔社区情况,是网格员的“基本功”。江苏自年在全国率先全省域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全省网格员每天平均上报数据6万余条,九成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在网格内就能得到处置和化解。

经多年实践,网格化成功将现代社会最小“治理单元”由社区细化为网格。但随着人员结构、治理内容的变化,网格化面临新挑战——

治理内容越来越庞杂。“最开始只有民政和综治功能,后来要承担环保、城管等各项工作,‘格子’里东西越装越多。尤其疫情防控以来,还增加人员转运、数据排查等多重临时性任务,网格员长时间处在高度紧张的应急响应状态。”一名基层网格员坦言,社区工作和网格事务“一肩挑”,事情太多太杂。

人手难跟上。建邺区南苑街道庐山社区人口超1.2万人,网格员仅12人;洲岛家园社区人口超1.1万人,网格员仅15人。一名网格员平均要服务千人左右,这在南京主城区是普遍现象。记者在基层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因疫情防控压力大,基层网格员出现不同程度的流失,新招募人员相对缺乏经验,难以在短时间内熟悉情况迅速上手。

“事多人少,基层网格‘压力山大’。”庐山社区党委书记车卫玲扎根基层数十年,她列举基层治理中诸多“无奈”——网格太“疏”,往往发现问题不够及时,解决问题效率不高;“格子”过大,老旧小区和高档小区人口结构不同,居民需求迥异,开展活动往往“顾此失彼”。

当“网格化”不再是新事务,系列网格难题如何破解?今年4月,建邺区以洲岛家园和庐山社区为试点,探索建立“微网格”治理新模式。这两个试点社区,一个涵盖新老小区、省直机关、科研院校等多种要素,一个是拆迁安置房片区,都面临多元治理问题。

“‘微网格’的核心是精‘减’细‘增’。”建邺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周严明介绍,“减”是指在年度新增社区划分新网格基础上,综合网格拟缩减10%,专属网格拟缩减10%。“增”是根据人口、商户、工作任务等要素,将每个网格细化为2—3个“微网格”,构建“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微网格员”责任网络。

以洲岛家园为例,以前社区设置14个综合网格,另以辖区邻里中心、商超菜场等企事业单位为基本单元设立2个专属网格,一个综合网格平均约户。“试点后,社区进一步细分治理单元,以户左右为单位共划分47个‘微网格’,网格数量增近3倍,格均户数则缩减一半。”江心洲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汤靖说。

人从哪里来?

身边人管身边事

网格变小、数量变多,意味着要投入更多治理力量。“人从哪里来”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以往,南京有板块公开招录专职网格员,社工只承担条线行政事务,专职网格员则负责处理“格内”事。年南京市某区招聘全要素专职网格员公告显示,试用期工资每月0元。试点“微网格”治理,网格数量将成倍增加,仅工资支出都是一笔庞大开支。

“财政兜底,不现实也行不通。”车卫玲坦言,专职网格员实行8小时工作制,8小时外的网格服务“断档”,比如疫情防控时夜间人员转运、节假日期间居民服务等。不少居民还认为,网格员也在“体制内”,交流起来有隔阂,彼此间没那么亲近。

可以说,“微网格员”怎么选,攸关试点成败。

“洲岛家园居民多为本岛拆迁农民,大家沾亲带故,熟人社会最好是熟人治理。”洲岛家园社区党委书记贺玲是“本岛媳妇”,她介绍,乡里乡亲一开口就能拉近距离,所以社区优先考虑乡贤邻里。朱能翠是洲泰村红光一队的村民,年轻时候卖过菜、贩过水产,对岛上人头很熟,除去租户,她对“责任田”里的居民,认识的占八成,特别熟悉的占四成。悦江苑10栋、11栋、13栋“微网格员”张国莲以前做过白鹭村信息员,家家户户什么情况能摸个大概。

南苑街道思园、吉庆家园两个小区曾因疫情封闭管理,其间居民朝夕相处、睦邻共助,小区还涌现一大批积极分子,在小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