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常,辛弃疾遭遇报国无门的悲苦后,去

刘云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32/

本文系作者柠檬果子甜胚子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一颗孤独和寂寞的灵魂是难以安慰的,若想寻得解脱,就要回归自然,在田园的美好风光中慰藉自己的内心。看“别枝惊鹊”、听“半夜鸣蝉”与自然交融,使孤寂的内心和疲惫不堪的灵魂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获得恬静和安宁、喜悦和欢愉。辛弃疾的词风豪迈悲壮,弥漫着报国无门的悲苦,但他却从不消沉,在他罢官赋闲之后,常在乡村生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品味闲暇的乐趣,尽管略有孤寂和忧愁,但整体倾向仍然是乐观的,在他的乡村词中弥漫着愉悦的情绪。

别枝惊鹊

“听取蛙声一片”,让人感到的是勃勃的生机和心灵的陶醉,这里没有孤寂,没有落寞,只有豁然的开朗和温馨的慰藉。“听取蛙声一片”来自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中优美的乡村夏夜景色令人神往,辛弃疾赋闲之后长期居住在江西上饶带湖,黄沙道就在上饶之西。辛弃疾常为这里的风光景色所沉醉,在稻花清香,一片蛙鸣中,享受着乡村生活的舒适与清闲。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不仅仅喟叹兴亡之感,怀古伤今,而是在退居山林之后,体验着宁静素朴的乡村生活,那秀丽的田园风光对词人来说,是饱经创痛中的安慰与解脱。在词人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每读辛弃疾的乡村词,我都会想到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疲惫不堪时,就应该走向自然,走向大山,走向乡村虽然如今已难觅荷塘月色,但仍能在莽莽青山与片片绿野中去感受幽谷鸟鸣,去聆听流水潺潺,在那里让心灵放松,让疲惫消散。辛弃疾是经历过重大人生挫折的人,他对待悲愤和愁苦的方法,就是走向乡村,让自然界的清澈与纯净洗涤和抚慰自己的心灵。

幽谷鸟鸣

辛弃疾退隐之后,回归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享受着闲暇而宁静的生活。他的乡村词淳朴真切,清新纡徐,给人以悠然自得的闲适之感。辛弃疾的乡村词虽然不多,但首首都清新自然,他的《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就表现出乡村春天的美好景色和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饱受挫折的辛弃疾来说,虽然被罢官闲居,但意志并不消沉,他把所有情怀都寄予美好的乡村生活之中。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

与《鹧鸪天·代人赋》情趣相同的是他的《鹊桥仙·己山行书所见》“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这首词更表现出山居生活的快乐与欣喜,在乡村中不但能避暑避雨,还能看到“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的热闹场景,而“千顷稻花香”的丰收场面,更令作者欣喜不已。在这些清新自然的乡村词中,其实也婉转曲折地表现着辛弃疾报国无门的沉郁。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荷尔德林曾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他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在致朋友的信中,他曾写道:

“我研究家乡的自然愈多,家乡的自然也就愈强烈地抓住了我。雷雨,不单单在其至高的显现之中,而恰恰在这种景象之中,作为力量和形态在天空的其他形式中。还有光,不断作用的光,民族性地构成着,并且作为原则和天命方式构成着——这对我来说就是某种神圣的东西。它来去匆匆的冲动,蛮荒的特征,以及自然的不同特征在某个地带中的同时发生,使得大地所有神圣的位置都集中在一个位置上,而现在萦绕在我窗口的哲学之光就是我的欢乐;但愿我能把它保持,如我已有的,直到此刻。”

雷雨

荷尔德林之所以深受海德格尔的推崇,就在于他从自然中提炼出了生命的价值,把自然和人生融为一体。但是,对于精神贫乏的人来说,乡村宁静的生活或许过于单调乏味,甚至沉闷,但对精神丰富的人来说,闲暇是一种休息,是对生命沉思的良机,他们在宁静中没有孤独、没有寂寞,只有与大自然融合时的快乐。走进大自然,走向乡村,让心灵解放,在朴素的乡村生活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去享受难得的宁静与闲适。当我们倍感压抑,心灵极度抑郁之时,走向乡村吧,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参考资料

·《鹧鸪天·代人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