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古诗是写在寺院里的,有的是诗人游玩到此,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痕迹;有的是受人之托为寺院题诗做文;有的作者本身就是出家人,在寺院里的人,写诗当然也会留在寺院里。在这些作品中,不乏精品,有很多流传千年,脍炙人口。
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此诗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颔联和颈联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此诗写出了寺院的古朴、清幽,又富含禅意,让人在诗中就能感受到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
山寺远离尘世喧嚣,没有灯红酒绿,只是林静花深,这种淡泊是世人渴望却又难以忍受的。因为心中还有难以放下的名利和繁华。而山寺中不染尘俗的清幽,自来自去的飞鸟,正好可以涤荡人们心中的凡尘,洗净内心的烦恼。
2.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在浏览庐山时,题在庐山西林寺壁上的诗。此诗写出了庐山千姿百态的变化,又富含深刻哲理。游山玩水有移步换景之讲,而为人处事,也是观点会随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这个道理。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有的人看问题会从不同角度出发,他们往往能统观全局,而非是片面的局部。这样的人不但眼界开阔,而且心胸宽广。
3.题净严观春波亭(宋刘敞)
满目烟芜蘸绿漪,江淹遗恨楚江湄。
仁人四海皆兄弟,何必东风怅别离。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没有生僻字,写的自然亲切,道理也浅显易懂。诗的第三句完全是化用了《论语》中的一句: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
人生本来就是聚散无常,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朋友离别固然惆怅,真正的友谊是不会因为分离而疏远的。只要是秉持着一颗仁爱之心,与人为善,到哪里都会有朋友。
4.题崇仙观知足轩(宋张继先)
此性本无一物,涓水亦自圆明。
借问先生足处,轩前月白风清。
张继先(年—年),北宋末著名道士。轩的名字是“知足”二字,这首六言诗也是在说作者清心寡欲,有清风明月相伴就一生知足。
人活在世,真的无欲无求者少之又少。至少要吃饱穿暖,然后还有志向和理想,人总是要有进取之心的,不能浑浑噩噩过一生。闲石一直认为,无欲无求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追求,而是不强求,做事只要尽了自己所能,不要不择手段,更不要损人利己,不要只追求名利,内心世界充实,心态要平和。
5.题青龙寺(唐张祜)
二十年沈沧海间,一游京国也应闲。
人人尽到求名处,独向青龙寺看山。
青龙寺位于西安市城东南的乐游原上。作者张祜未做官,最后隐居而终。古代文人都以求取功名为志向,而张祜却为人清高,不习科举文章。作者曾被举荐给当时的皇帝,皇帝询问元稹的意见,不知元稹是出于什么原因,建议皇帝不要采用张祜,而张祜此次的京城之行也就没有官场上的收获。
所以当作者来到当时长安城外的青龙寺游玩,也就心生所感,写下这首诗。尤其是诗中的第三句,说别人到长安来都是求功名的,唯独我张祜是来游山玩水的。这也见证了他的清高性格。
6.题道林寺(唐杜荀鹤)
身未立间终日苦,身当立后几年荣。
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
道林寺,始建于六朝,到了唐朝,道林声名鼎盛。杜荀鹤这首诗没有写山寺风景,而是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作者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便返乡闲居。后来朱温取唐建梁,被任以翰林学士。
人以何立于天地间?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那自然是功名。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最后能金榜题名者只是少数。千辛万苦考中后,做个小官或者是没有官做也是可能,即便做了官等待他们的也是宦海风波。
作者感慨人生,那样辛苦的追求功名倒不如僧人们的生活,在清山秀水之间度过与世无争的一生。虽然作者的态度有些消极,可是古代很多人崇尚老庄,向往隐逸的田园生活,这首诗也正反映出这些人的人生态度。
现代人自有现代人的思想,有现代人的生活。这些诗多少有些消极,但也不尽然,如苏轼和刘敞的诗,既富有哲理又能让人开阔胸襟。而诗中所体现的那种淡泊、宁静、安逸、知足,即使是现代,也依然是人们向往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