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为了追寻方志敏等革命烈士的红色足迹,感悟红色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信念跟党走,迎接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7月3日,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重返赣东北,追忆八磜魂”暑期社会实践队到达八磜村,开展为期7天的党史学习教育之重走红军路社会实践活动和“七彩课堂”志愿服务活动。
红色文化调研:感悟红色八磜,赓续红色血脉
少年不惧夏日长。7月3日,实践队兵分四路在八磜村开展红色文化调研,采访了八磜村多个村民,共收集了余份有效问卷,并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八磜村委会原主任钟明友向实践队员们展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军号,这是他已故的父亲——老兵钟文孝最心爱的“宝贝”。“当年我的父亲在战场上就是吹着这一把红军军号,后来他回到了八磜,常常以吹军号的方式,缅怀当年在这里牺牲的战友。”钟明友还挥舞着红军留下的旗帜与实践队员合影,队员们在分外鲜艳的红旗下感受了一场红色文化的洗礼。编辑搜图编辑搜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一代的担当。”八磜村的老党员嘱托年轻的实践队员们要深入了解了八磜村的红色故事,在采访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好八磜村赓续赣东北革命星火和传承红色基因的经验,并鼓励队员们将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做一名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的新时代青年,勇敢踏上属于自己的“长征路”。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重走红军路:寻访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
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枫林镇八磜村是江西省第二批“红色名村”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革命先烈方志敏曾领导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八磜村书写了“血染八磜”等一系列红色故事。编辑搜图
烈日炎炎,八磜村的红军谷内响起队员们《十送红军》的清脆歌声。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唱着红歌沿着赤色古道,追寻方志敏所领导抗日红军先遣队的足迹。脚步放缓行至哨兵树下,指导老师向队员们讲述了两名红军哨兵在此牺牲的故事。高大的马尾松粗壮挺拔,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印记以警示后来者。随后,队员们来到因被革命战士鲜血浸染而得名的“血潭”——八磜龙潭。在磅礴击水的龙潭瀑布下,实践队员们再次重温年那一场牺牲了多名红军战士的壮烈战争。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一路上,队员们一边感叹红军斗争环境之艰辛、明白红色政权之不易。一边牢记革命先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精神。赓续奋斗,踔厉奋发。通过探寻八磜村的红色印记、追忆红色故事、重走红军足迹,队员们坚定了理想信念,汲取了榜样力量,传承了革命文化,努力将革命奋斗精神牢记于心,外化于行,立志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
七彩童心梦:志愿服务七彩课堂放飞童心筑梦八磜
穿上白色队服,他们是调研员;套上蓝马甲,他们是志愿者。队员们穿着蓝色马甲,奔走在八磜村的林间小道。他们的笑容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他们为孩子们带去快乐,与孩子们一起遨游在诗词的海洋里……
7月3日,实践队在三清山八磜小学开展了“七彩课堂乘壮志启智筑梦续华章”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儿童带来一节节生动有趣的心理、音乐课程。在心理课堂上,孩子们用贴纸、彩笔来装饰自己的“微笑口罩”。一个个空白的口罩,在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下逐渐变得丰富可爱。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戴上自己制作的微笑口罩,眼眸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实践队员也用“微笑口罩”告诉孩子们口罩或许能够遮挡面容,但不会挡住我们的笑容。
编辑搜图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音乐课堂之经典流传”拉开了序幕。“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孩子们跟着实践队队员们一起唱着《苔》这首诗,师生在音乐中领悟中华诗词之美,让诗词的种子悄悄在孩子们心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课堂上,孩子们积极配合,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与队员们互动,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八磜小学的孩子们簇拥着队员们到校门口,依依不舍地告别并感激地说“谢谢江西师大文学院的哥哥姐姐!”队员们也被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一遍遍地挥手道别。
编辑搜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七彩课堂不仅给实践队队员们提供了一个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平台,而且在八磜村的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个爱的种子。就像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片云推动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七彩课堂给予孩子们梦想启蒙。祝愿八磜村的孩子们在今后能向阳生长,以知识为匙,开启美好人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