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今庐山听雾阅读练习及答案

庐山听雾

时今

①盛夏时节,庐山云雾多而变化大。且昨天又下了一场雨,今天刚放晴,清晨应有大雾,可以再睹庐山夏雾的面容。可是,夏雾随性,什么时候来、浓与薄,不能人算,只能天定。

②恰巧周末,登山的人多。大家不时议论,今天有雾否?雾何时来?还好,从“零公里”起点出发不久,如水清天转眼间就变了模样。前面行人声音还在,身影却逐渐模糊,雾来了!随之,脸颊丝丝冰凉,手臂阵阵凉意,心里痒痒的,似有人向你靠近。鼻腔里,渐渐感到潮意,喉咙里渐渐有了湿气,似是嗅到离你很近人的气息。双目被薄薄的纱帘遮住,看不清树叶,看不清树枝。不久,就看不清哪儿有树,哪里是路了。

③“雾来了”“看不见路了!”外地游客发出惊呼。手牵错了旅伴,脚不知往哪儿迈。不是挡住后面人的去道,就是与前面行人“首尾相接”。可定下心来,见本地人不慌不忙的架势时,百思不得其解,请教道:“路都看不见了,咋还走路那么稳?”看不清面目的当地人就会说,顺着人声方向走,脚步应着台阶移,熟练了,还可以跑步登山呢!

④雾天看不清前后人影,就只能用声音来彼此定位。于是,聪明的九江人发明了雾中聊天绝技,并且视雾气的浓淡,变化着聊天声音的高低。雾聊,不但可以定位,还可以放飞心情。浓雾之下,大家彼此看不清面容,似有轻纱遮面,胆子也就大了些,平常不敢说的话也就有了市场,小牛皮张口就来。张三说,上次雾大多了,可当天状态好,不到一个小时跑到了山顶牯岭街。同伴肯定不信,但是彼此看不清面容,也没有办法戳穿他的牛皮,由着他吹吧!

⑤在近半山的竹林窠,雾薄了,行人可以相互看清面容,很幸运看到了不可多得的云雾分层美景。山沟低洼处是一片白色的雾海,湮没了山下的道路和村庄。高高的山坡云雾缭绕,每座山峰都戴着纱巾、绒帽。唯独几百米高的半山腰,云雾稀少,阳光普照,一道明亮、一片金色,庐山系上了金色的腰带!

⑥山麓、山腰与山顶不同的“雾容”,是夏阳刚升起后,因温差而造成的暂时性景致。不久,紊乱的气流开始捣乱,对流加强,自低处云海中,飞出朵朵雾絮,直冲高处飘来,在半山的山脊和山沟穿行。这些雾絮,或独立独行,或三五成群,仪态万千,要么给树冠戴上丝巾,要么在山谷中轻舞薄纱。美丽的身形投影在山坡上、树林中,留下多姿的片片斑斓。

⑦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喜欢在望江亭(剪刀峡陡崖顶)听雾。望江亭,建于一处巨大的突出巉岩之上,东西南三面面临万丈深渊(剪刀峡),仅仅北部一侧与山脊相连。不但视线好,可以北望长江和城区,而且位于南北向槽谷与东西向峡谷交汇部位,位置极佳,是云雾,也是“云瀑”经常光顾的地方。静坐亭中,凝神辨听,雾声像松涛声,但频率更低,只有心静时才能听见;手抚木栏,屏气搜寻,雾声像风声,但比风声更弱,只有仔细搜索才有感觉。凉雾扑面,雾声飘至,这声音充满羞涩和腼腆,藏在松涛后,湮灭嘈杂中。雾絮远去,雾声犹在,这声音充满不舍和留恋,躲在崖缝内,逗留峡谷中。雾气不但本身发“雾声”,而且本身湿度大,与周围空气有明显密度差,影响声音传导,用自己的身形反射、传导、过滤雾声。飘忽不定的雾气,产生缥缈空灵的雾声,常给人错觉,“雾声”似乎表达的不是眼前,诉说的是与此时此地有一定空间距离、有一定时间差异的过去和未来。

⑧曾有人问,我也经常自问,“雾声”是物理的声音,还是心灵的声音?两者兼有之!夏季太阳直射,气温上升快,蒸发量大,庐山云雾多。山下气流疾驰上山,遇到通道变窄、流动受限或流向改变时,就会发出“雾声”,成因简单,是客观存在。而本地人乐此不疲地登山,痴迷“听雾”,能听到外地人不易听到的“雾声”,能辨别“雾声”不同的音色,就有心理因素,缘于内心对家乡爱之深深、情之切切的情怀。是的,在我们眼里,如果没有庐山,就像人没有了脊梁;如果庐山缺少云雾,就像人没有了精神。在我们心中,庐山云雾就是精灵,与我们形影不离,带来凉爽的感觉、扑鼻的花香、灵异的天籁和壮观的云海,是聪明、绵柔的九江人美丽的化身!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描写庐山的雾,先是身影模糊,然后能感受到凉意和潮气,进而能感受到人的气息,雾气由浓到淡,有着迷人的魅力。

B.文章第四段写九江人发明了雾中聊天绝技,写张三吹小牛皮的事例,表现九江人的聪明、幽默,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望江亭,地理位置优越,东西南三面都面临万丈深渊,又因北部一侧与山脊相连,观察云雾极佳,这是旅客经常光顾的原因。

D.在望江亭听雾,需要游客做好凝神静心的准备,这奇妙的雾气可以发出“雾声”,把人们带离尘世的喧器,产生空灵之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五六两段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对山麓、山腰的“雾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有形有色,形神兼备,让人流连忘返。

B.文章将“雾”来后,外地游客和本地人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本地人有不慌不忙的架势,还能在雾中聊天,表现了本地人的优越感。

C.文章从不同的感官来描写庐山的雾,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第二段从触觉和视觉写雾,第五段从视觉写雾,第七段画线句从听觉写雾。

D.文章结尾点明了“雾声”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而更多是从心理感受方面去探究本地人乐于“听雾”的原因,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8.文章最后写道:“雾声是物理声音,还是心灵的声音?两者兼有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心灵的声音”的理解。

9.文章以“庐山听雾”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6.AA.“雾气由浓到淡”错误,雾气应该是由淡到浓。

7.B“表现了本地人的优越感”错误,这一分析于文无据,文中写本地人面对“雾”来后的不慌不忙以及雾中聊天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雾”,同时还展现出当地人的聪明幽默和绵柔。

8.①脱离尘世喧嚣的空灵之感;②内心对家乡爱之深深、情之切切的情怀;③对庐山和对聪明、绵柔的九江人的赞美。

9.①设置了悬念。雾本来是看的,可庐山的雾却可以“听”,文章以“庐山听雾”为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去庐山听雾的过程;③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文章以“庐山听雾”为题,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庐山和聪明绵柔的九江人的赞美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