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上的今天8月29日中正大学与

年8月29日,蒋介石决定中正大学设庐山。

《申报》年9月10日

《申报》牯岭廿九日(年8月29日)电:

蒋主席今日下午五时接见上海市党部主委吴绍澍、广州大学校长王志远、中正大学校长萧蘧,分别垂询沪市各情及广州、中正两校复员经过,粤赣两省大学教育情况、师生生活甚详。据悉中正大学已决定以庐山爲永久地点,将于海会秀峯两寺选择其一。

《申报》南京九日(年9月9日)电:

蔣主席已决定中正大学设庐山 可能设在白鹿洞附近并批准全国教育计划 

中正大学校长萧蘧,七日自牯乘机抵京。萧氏此次奉召赴牯,曾谒蒋主席,请示关于该校校址,及今后方针等问题。闻主席决将该校设于庐山。其地址为白鹿洞海会寺附近。或秀峰寺一带,尤以前者可能性大。盖该地曾为朱子讲学地,抗战初期,著名之庐山谈话会,即在该处举行。顷萧氏将向教育当局,请示洽领教育经费,并将于日内赴沪杭一行,延聘教授。

资料来源:《申报》

除了江西师大和江西农大的毕业生,知道江西省当年那所著名的国立大学——中正大学——的人不会太多,而知道中正大学和白鹿洞书院关系的人更少。一所是千年“海内第一书院”,另一所办学时间很短,但出道即光华照人的国立学校,两者有什么关系?本篇就来聊聊它们令人唏嘘的寿终正寝。

在两天前的《九江历史上的今天·8月27日·白鹿洞书院藏书被焚案》中,讲述了清末民初白鹿洞书院的衰败,今天也是一口气将它的故事讲完。白鹿洞最后一次闪亮,其实也没亮成。

年,大门悬挂“江西高等林业学堂”的白鹿洞书院图源不详

前篇说到,由于清末科举被废止,白鹿洞书院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新式学校都开在城里,哪里繁华哪里学校多,与中国传统那种苦读静修书院之风格格不入。之后一些年,白鹿洞书院内开办过农林学校(江西高等林业学堂),也未达到过像样的规模。

书院的衰败使很多眷恋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名流深感痛心,很多人也提出重建白鹿洞书院的倡议。据报载,年8月,由江西省主席熊式辉邀请,汪精卫、戴季陶、释太虚等人参加的雅集中,公推由散原老人陈三立主事修复白鹿洞书院,“以发扬文化,整理学术,振兴民族精神”云云。

《申报》年8月3日

这套话语是不是很熟悉?将一座千年书院重建的任务交给一位德高望重却已经是81岁的老人,也就是在作戏吧?书院的立根之本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教育体制垮塌的情况下,没有学子的书院,难道靠弄几个雅集,喝喝正山小种,再互相吹捧几句,就能够振兴么?这就是为什么一百年来如何呼吁、忽悠,也根本不可能恢复书院文化的缘故。不说了,惹事。

但白鹿洞书院却有恢复的基础,因为它在“夏都”庐山脚下,这里是民国政府的政治文化中心,它总会受到特别的照顾,无论是真心,还是附庸风雅。

比如蒋介石,据统计,他曾经11次到书院,住宿6次。年起,蒋在距此不远的海会寺开办了“庐山军官训练营”(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7月18日·第二黄埔——庐山军官训练团》),白鹿洞书院被设为外国军事顾问的宿舍。蒋介石也很喜欢白鹿洞书院,年7月31日,他在训练团发表演讲时,对工兵营砍伐白鹿洞书院的树木表示极大的愤怒,指令对当事人依法严办,告诫大家这是军官训练团最大的耻辱。

中正大学奠基石,熊式辉撰书图源:百度百科

摸得清蒋介石心思的还有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年,江西省筹划成立一所国立大学,熊式辉将其取名为“中正大学”,明确表示是“敬奉我民族领袖之名而名之”。据说,熊式辉开办这所大学就是因为在庐山受到蒋介石的明示,蒋介石说:“此地甚佳,办所大学多好。”

于是,江西省第一所国立大学既没有设在省会南昌,也没有开在商埠九江,而是选址于庐山脚下的开设军官训练团的海会寺,据称是为了“紀念‘剿匪’勋积,发扬江西文化”。这两件全然不相干的事怎么能搞一起,笔者也想不通。

但是,办学计划却被日寇侵略而打断。年,日军占领南昌,江西省政府迁至泰和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国府仍然拨款百万,使得中正大学得以在年国庆(双十一)开学,校址在泰和县杏岭村(后曾一度迁至宁都)。必须承认,抗日战争中江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顽强地抗住了日寇的进攻,但无论多么困苦绝望,仍将教育的火种传递了下去。

国立中正大学大礼堂图源:江西农业大学

中正大学的首任校长是江西新建人,被誉为中国植物学界“老祖宗”的胡先骕先生。胡先生知人善用,并极力招纳才贤,使得一大批一流学者,尤其江西籍学者,在爱乡爱国的热忱之下,纷纷放弃原有优越的工作条件来校任教。年,第一任校长胡先骕离任时,校本部已拥有专职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可谓名家汇集,成为一时之盛。中正大学距离抗日前线仅公里,却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抗战时期报考学生最多的学校之一。

抗战结束后,中正大学迁到南昌望城岗(今新建县望城镇),借用原军队营房继续办学。它的教学声誉继续提高,跻身于一流学府的行列,被誉为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国立大学。年,在民国教育部排名中,中正大学位列国立大学第16位。

中正大学毕业证图源:腾讯网

离开泰和的中正大学,为何没有在南昌城里开办,而是到了江北的新建县,还住在临时的营房里?这是因为它的搬迁目标不是南昌,而是庐山。

年,重上庐山的蒋介石开始重振夏都的计划。早在11年前筹办时,中正大学就准备开设在庐山脚下的海会寺,这一回,蒋先考虑了海会寺和秀峰寺两个选址,最后决定将大学永久校址设在海会寺原庐山军官训练团原址,并将白鹿洞书院划入其中。年10月,经教育部核准,新校址开始测量规划,计划年局部开工,三年内完成,年全校迁入新校舍。

《申报》年10月6日

然后呢?哪有什么然后。年5月22日,南昌解放。9月,中正大学被更名为南昌大学。年,农学院独立为改称为江西农学院(今江西农业大学)。

年,江西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悲催的故事开始了。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原南昌大学解体,大部分理工学院分别调整到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后又并入湖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中南体育学院、中南财经学院、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14所高校,以中文、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和艺术7科的部分专业及老师为基础,在原址成立江西师范学院(今江西师范大学)。

曾经一度辉煌的中正大学被拆得七零八落,武汉赚大了,只给江西留下师范科和和农科。从那年起,江西高等教育再也搞不好了。

至于白鹿洞书院,因为早已停办,反而没什么可以毁的了。年到年,白鹿洞书院一直归当地林业农垦部门管理,先后由庐山植物研究所、庐山林场苗圃队、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庐山分校林学系、庐山林科所等负责。这些机构当然不会对书院有什么善举,却也因为占着这场地,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年,白鹿洞书院划归文化部门管理,成为一棵摇钱树。里面还剩下什么,读者可以自己过去看。拜访书院是为了缅怀它的历史,感受它的精神,实体是否存在,是旧还是仿并不重要。

总是写这些沉重的东西,实在压抑。放两张白鹿洞书院现代的照片,让各位认识一下,毕竟还有不少读者没来过这里。

笔者摄于白鹿洞书院,年10月

延续这几篇的文风,再说个轶事:

民国末年虽然未能在白鹿洞书院和海会寺附近建成中正大学校园,但各方面的计划、建筑模型等也都做好了,也筹措到了部分建设资金。校方决定将这笔资金存在银行里,由庐山植物园园长、中正大学教授陈封怀保管。陈封怀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是陈门五杰之一(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4月13日·陈封怀,中国植物园之父》)。

因为战乱,建设无法进行,办学资金也就无人过问。后来遇到货币大贬值,这笔钱在银行里天天缩水。很多人劝陈教授将钱取出,用来炒作,这样不仅能保住货值,还能赚不少,关键是,植物园也正处在无米下锅的境地。陈教授不为所动,植物园的会计因此愤而辞职。

解放后,陈封怀向政府送交银行账目。军管干部根本不信,世上竟有这种人,自己工资都拿不全,却坐拥巨款,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居然分文不动。经过长时间调查审问,最终才确定,陈封怀教授的确是一分钱也没碰过。然而这个时候,那笔当年的巨款已经是分文不值了。

这就是所谓坦荡荡的君子吧?当年中正大学如此优秀,正是有这批为了报效祖国而能够克服一切艰辛的江西的师生们。

笔者摄于白鹿洞书院,年10月

现在的白鹿洞书院如何复兴,看照片您就会明白:关键要有学生。

然而,这可能么?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